感恩是玫瑰花


不久前,从<南洋商报>看到这么一则小报道:有个似乎是大陆移民过来新加坡的二十多岁男人,在这儿开了一间迷你百货商店。他希望作生意,也能兼顾慈善。因此,他如此规定,凡是有政府发出的贫穷证明书,将可免费获得一些日常食品,如快熟面,面粉,糖等等。从他营业开张以来,他已陆续分发给约20个人,令他纳闷的是,没有一个人跟他说声“谢谢”。这些受惠人,不说谢谢那也罢了,竟然当中还有人建议他应该营业二十四小时,方便上门去拿货; 也有人觉得不够?? 好人不易为。有顾客跟他建议,不需要这样的善心,因为这些人已经有足够的贫穷津贴和免费货品。不幸的是,几个月后,生意有点周转不灵。

我跟老爸说了,到底有没有合理解释,为何人性如此可悲,连一句基本礼貌的谢谢都没有?因为这个故事不是一个random数据?他想了一下,就说:“或许,是这些人没有很好的教养,不懂感恩,更不知道怎么做人,所以变成贫穷?”这算是其中一个可能。  

依我看,这个好心没好报的人,应该没有看过卡耐基的书--我一直铭记在心里的道理:"感恩乃玫瑰花,需要人们细心栽培,你不能奢望一般人会懂得感恩。“


对我来说,我不期望当我帮助你,你也一定要知恩图报。只要让我感觉到你的感激之心,我想,我也心满意足了。另一方面,我希望的是,至少,你不要恩将仇报。 

心情鸟语:预期多数人不懂得感恩,如果有人深表感激,那反而是一种礼物。

Posted in 心理世界 | Leave a comment

关于离婚


看着几天前的《我报》,英文报道,1998年,30.4%经营5至九年婚姻宣告失败,这个统计在去年增至35.8%。换句话说,每十对结婚5-7年的夫妇,有三对
半夫妇离婚,这似乎不包括其它婚龄离婚的夫妇。因此,各大区域图书馆将设立婚姻辅导服务,希望此措施能减少对于辅导的偏见,以协助婚姻有问题的夫妇。

我一直以为,离婚是离我很遥远的话题,然而。。。。

几天前,一位老同学离婚了。。。 他24岁注册,27岁办离婚手续。这个乃新加坡人。

更早的几个星期前,另一个老友跟我说,她的两个友人宣告离婚,婚姻走不下去。。。这些夫妻-有大马人也有新加坡人,年龄跟我相仿,才27-31岁之间。

今年年头,我的两个旧同学也是离婚,其中一位是我社交网站的友人连线。我看到其中一位的status注明从恋爱已婚变成单身,之前甜蜜蜜的情侣、结婚注册、一大堆的婚纱专辑照片统统删除得一干二净 。

他们的离婚原因?五花八门的通俗理由:沟通不来,要求不同,结婚后才清醒婚前婚后太大差异,
夫妻生活不协调,丈夫回家只会玩电脑游戏,什么都不做,钱不够用。。。。当然不能例外的最佳原因:外遇,男人女人都有份,经不起诱惑的人似乎越来越多。或
许,爱自己,比较容易些,相爱太难?

有次翻阅报纸,报道说大马政府已修改政策,收入介于贫穷的夫妇,只要缴交大约马币五元就可以办离婚,不再为复杂的离婚手续/上千元的费用头疼。当时也在看
着报纸的前同事,谈起了父母的离婚:她在五岁的时候,父亲在外面有了女人,还搞大了情妇的肚子。母亲知道了,提出了离异的要求,父亲坚持不肯。拖拖拉拉了
近十年,终于答应签字。这个男人在离婚后就跟新欢结婚。过了三年后的某一天,回来这个家,跟前妻投诉说受不了他的新妻子,相处不来,希望能跟前妻重新来过,
甚至跪下来求前妻原谅。。。跟泡沫剧一样老套的情节。最讽刺的是,当新欢成为老婆,男人才会惊觉到沟通问题?爱情再美好,一旦步入婚姻,免不了世俗的摧残
而褪色。

法国的泰恩说:“相互研究了三周,相爱了三个月,吵架了三年,彼此忍耐了三十年–然后,轮到孩子来重复同样的事,这叫做婚姻。” 有意思。

不知道该说,离婚率的普遍,是社会进步或者倒退。经营一份天长地久的婚姻,恐怕是现代人要面对的挑战。突然发觉,我们从小学念到大学,好像没有一种课本教导我们,如何经营恋爱婚姻,大家多半是跌跌撞撞地学习和累积经验。 看过某某台湾作家(吴淡如,没记错的话)形容~婚姻,从古时候一辈子的誓言,演变成“一被子”,有点好笑。

早在十八世纪,当人们开始接受自由恋爱的概念,洋人发表了对于自由恋爱而结婚的意见:”假设大家认为因为爱情才会结婚,那么,这种价值观会让很多人离婚。”

恋爱是什么?婚姻是什么?围城内外的人,说来说去,找不到绝对的答案。

心情鸟语:写于18/12/09,有点灰暗的题材,拖延到现在才放上来

Posted in 生活点滴 | 4 Comments

琴事:搞笑小插曲


话说我有一个八岁的学生~小弟弟,他才开始学琴。他不是自动性练琴的(小孩子偷懒练琴是很平常的),我还得帮他计划一下‘练习时间表’。其母亲还问我,是否有跟他排一下,时间表规划哪首歌练习多久。。。有点儿怪怪的问题,嗯,不是看自己的程度,练熟了某一首歌就轮到下一首歌,不是吗?

那一天,我带了天鹅湖的琴谱,就心想,不如顺便弹给他听一听,希望可以借此激励他学好钢琴。怎知道,我才开始弹,跟他解释,这是差不多是第四级的歌曲,他在一旁看着,就皱眉头:"huh, 看起来很难。。。"  然后,神色慌张的走向他妈妈的房间,我一边弹,一边纳闷的问他怎么了?

“等下我妈妈以为是我在弹,那就惨了。。。”
“哎呀,不用担心啦” 

过后,他又说:“Huh….弹那么大声啊。。。。等下吵到邻居”一边走到窗口,拔开窗帘, 尝试看看邻居家,一脸担忧的表情。。。我看了只想偷笑呢。他那两句意见和认真表情,我已经丧失能力弹好天鹅主题曲的忧伤心境。。。

天啊,我弹得不是太过大声嘛。。。看到F, 本来就是大声些,不然,音乐没有大小声,那岂不是太乏味,没有感情?他的钢琴很新,声音还不是达到标准的大声。
 
好一个小小年级就学到“怕死文化”的典型热带岛人?怕别人投诉?哈哈。

事后,我忍不住跟他妈妈说起,她就跟儿子解释:“现在是大白天,不会吵到邻居的啦” 

心情鸟语:谢谢学生的小笑料,the joke of the day ;) 

Posted in 跳动音符 | 2 Comments

生日的周末




今年的
生日落在星期六,乖乖留在热带岛~还不是为了学生。。。

大半天都在下雨,我原想游泳。。。虽然傍晚雨停了,然而,一想到要泡在冷冷的泳池游泳,还是算了。。。懒得出门,就这样,一整天呆在家里“生虫”-~ 有文字和音乐的陪伴,就是我心目中的天堂。哈哈。取消游泳,不如叫姐过来一起煮晚餐好了。

带来了cheese蛋糕,还要点蜡烛,感觉上怪怪的。老实说,大专毕业工作之后,我已经逐渐失去了庆祝生日的兴致。生日,也只是见证自己仍然生存在这世上的纪念日。最欣慰的,不只是寿星,也是父母吧。只不过,找到借口而有好吃的东西,总是好事一件。中学时期,我曾经写过一篇“生日礼物的期盼”的短文,用不到半个小时就写完,一时无聊就寄去学生杂志投稿。还记得当时翻阅《学海》,非常意外地看到自己的笔名和校名,兴奋到一直傻笑。念了心理学之后,才发现~当时的心态,原来也不过如此。。。今天的我,反而觉得,生日礼物有一点点无聊呢话是这么说,这次拿到心爱的天鹅湖之钢琴谱, 我自然开心啦,因我差一点要上网邮购。。。

说回正题。生日的夜晚,就是吃蛋糕以及跟姐一起煮晚餐:麻油鸡肉面线汤+ 花雕酒+姜。这是很容易的一道食谱,先把姜切片用麻油爆香,加鸡肉翻炒一下,再加上我最爱的萝卜,加水盖锅。最后,加入面线,淋上花雕酒就可以享用。蛋糕和面线都够可口。

拜天地去到纽顿跟老友会合,去钢琴学校看她用grand piano弹钢琴。气势非凡,LRSM水准确实高超!她算是我心目中的音乐偶像了。弹奏乐器,要消耗很多时间和精力。 我呀,如果哪天让我考到diploma文凭就心满意足了,实在不敢妄想爬到LTCL/LRSM的水平,除非我当全职钢琴老师。我还手痒痒的拍了她的录像,好让她欣赏自己的投入样子。哈。拍摄自己弹奏乐器的模样,有助于提醒自己,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小动作。而且,会突然发觉自己弹得还不差(或是太差?)。过后,我们就在楼下吃东西和聊天。。。

心情鸟语:十二月的心情通常都很不错,从小到大,都是holiday mood

Posted in 吃喝玩乐 | 1 Comment

琴事:有趣的教师节贺卡

几个月前的教师节卡片,钢琴课的学生做的。我很喜欢,所以就特地scan了,存放在电脑内,也顺便在这儿展示一下。哈。那个睡觉的漫画zzz, 很可爱!拿给我的时候,还不准我当场看,有点好笑-那么神秘。事后,问她怎么样会有灵感作画,她说,也不特别想,就是随手可画-真是厉害,有天分。我喜欢绘画/设计,可是没有细胞,所以会很佩服这些无师自通的人。

我这个学生,是个十三岁的小女生,你看她画的咚咚,比较像是男生画的。事实上,她有一个很男性化的名字,外表像个tomboy。 她跟我说,她的小学老师曾经说要推荐她念不懂什么特别艺术学府(忘了校名),不过没有实行。但,他自己说,还好没有专攻美术,以后不晓得怎么找工作。

她的琴艺普通,sight-reading很不行,准备要考Grade 3 ABRSM 钢琴考试了,还常常分不清高音低音的位置,哎。。。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懒惰练习,所以你可以看到她的文字形容。。。都是空头支票的承诺, 到目前为此,还是。。。马马虎虎。值得一提的是,她也同时学习小提琴(也是Grade 3),在学校参与华乐团弹琵琶,还竟然说:“小提琴和琵琶都比钢琴容易。。。钢琴最难,左右手同时弹,很乱” 天!众所皆知,小提琴和琵琶都是数一数二的高难度乐器呀。唱反调的家伙。

她像个小大人,脑袋很多想法, 也跟我分享不少她生活中的事情,尤其是学校,现今的学生如何之类的。。。 说受不了学校很多阿明阿花,也曾有类似参与黑社会的坏学生看她不顺眼,后来老师知道了,就骗-警告那些人说,已经报警了。她很不高兴,跟我说:“现在整个学校都知道了这件事,很不爽那老师多嘴,闹大。。。” “老师是要保护你啊,怎么可以怪老师呢?”真不懂事。她也跟我说,经济不景气,让她老爸薪水从四千变成三千五。。。常常抱怨:“新加坡很小,很闷。。。希望快点离开。。。” “你干吗来新加坡?你来新加坡,是来送死的。。。” 真是好气又好笑。

心情鸟语:蛮意外的惊喜!另外,还有一个学生送我米奇老鼠的有盖杯子,也不错,还不舍得用。呵呵 

Posted in 生活点滴 | 3 Comments

鸟儿简介Q & A

Q1:你以前是独中生吗?
很多人的刻板印象:因为写中文博客独中生?不是,曾经考虑过,不过最后还是念国中(即马来文为主)。一个礼拜上一堂华文课的那一类,学校派外面的小学教师来教导(可悲),总好过没有课。我有考SPM中五的华文科,总是79分-所以最后也没有A1。平时,阅读中文多过英文(念心理学例外),从小就深爱华文。就是这样。

Q2:你大专念中文/大众传播系/音乐/文科等等之类的科系/职业?
听了总会很开心=)肯定没有人猜到我当年念什么咚咚。都不是啦。也是曾经考虑过,不过最后就念了电脑,脑袋被触电的感觉。几年就业后,就念心理学。还有,不要误会我非常用功,假象假象。。。只是不希望以后会有遗憾。人生苦短,趁自己不太老,就尽力实现想要做的事。

Q3:你的博客写得太长了。写短一点?
经营博客,大致上分两种:照片或者文字,照片可能摄影技术好,生活多姿多彩可以分享影像;不然就是十八二十岁的青春无敌的年轻人,自拍;文字可能是日记篇,或者发表有意思的文章。我呢,青春不再,无法与之较量,摄影能力-无,目前手头上的相机很迷蒙。抱歉,只好写密密麻麻的文字了。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发泄心情。我常会提醒自己,尽力写短一点,然而有时力不从心。

Q4: Doeu什么意思?怎么念?
Doeu = Dodo & Eu Wei, “念成 Do” “U”。总的来说,Doeu是我博客上面的一句话:渡渡鸟悠然自在的飞翔在蔚蓝天空。其实,我是先想到笔名,然后才用字造句子的。这些笔名,是从1997年开始启用在投稿/网上。


心情鸟语:博客只有少许部分不是我写的。
注:我已经换笔名为鸟儿厌倦了当渡渡鸟的日子。

Posted in 生活点滴 | 3 Comments

大马华人再移民

http://therocknews.com/article/pol/2009-07-04/399.php

 一个国家主要有智力资源、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等三种资源,而智力资源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盛起着关键作用。

美国之所以强盛,最主要的是二战后持续不断吸纳世界菁英和知识份子。日本之所以强大,主要是在明治维新之后,通过国家的长远教育规划,培育一批又一批的智力资源。

新加坡虽是弹丸之地,资源匮乏,但她是亚洲小龙,主要也是靠智力资源和长期有规划地引进国外菁英和知识份子。

马来西亚得天独厚,天然资源丰富,又没火山地震台风等天灾,倘若充分利用国家智力资源,成就何止是亚洲经济小龙这么简单。

海外华人约4千万,散居世界各地,四海为家。大马华裔6百万,占总人口的25巴仙左右。大马华人本来是移民,两个世纪流离与沧桑,他们在这里勤俭生息繁衍,给儿女们最好的教育,为国家独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几十年来大马华人再移民到国外之风不断,据文平强博士在200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从1957至1991年间,大马华人再移民到国外的“净迁移率”就达110万。1991年后,再移民仍然方兴未艾。


马华人再移民,再度展现四海为家之胸怀,到国外广阔的天空寻找平等发展的机会。很多留学生和菁英毕业后选择留在国外发展不回来。我的5个孩子在国外一流大
学毕业后,就有4个仍然留在国外。《亚洲周刊》09年6月21日专题报导“大马华人扬威台湾”,其中说到:“由于大马政府在许多领域实施土著优先政策,限
制了华人发展空间,而在台湾,不管是就业或创业,都能享受平等待遇,没有任何歧视”。

该刊访问扬威台湾的大马人潘建成是一位独中生,留学台湾,2001年在台湾设厂,率先研发出Pen Drive,如今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三成,是世界第一。


马一方面持续流失人才,资金也同步流失,而另一方面又大量引进劳力资源,此消彼长,以劳力换取智力,人才资金外汇三流失,国民素质下滑自不在话下,而国家
的长远发展才是大事。留住人才,善用人才,人尽其才,让每一个国民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国家早已腾飞,成为世界一流先进的国家。

心情鸟语:目前,三十万大马人在新加坡求学工作。平时,也不难听到移民国外的友人,亲戚等等,不打算回来,就连我身边的好友也在鼓吹移民。人家是千方百计引进人才,我们是召唤劳工,大马能精神~与众不同。

Posted in 论时论事 | 3 Comments

眼泪,老天的慰剂

如果看到一个人,你的本能,会用什么话来安慰他?

不管是什么年龄,什么原因,多数的人的反应,一定就是那句典型的:“别哭,不要哭了。。。不要太难过了。。。”

哎,我最不喜欢这一套了。

对于一个人的伤心,你不是我,你怎么能深刻体会我的无助感?

痛苦,是唯一的意识根源。因为我们有知觉,而感觉忧郁。

伤心得只能用眼泪发泄,就让我尽情哭吧,我不想压抑。我没法伪装,我并不难过。悲痛就算没有尽头,眼泪或许犹如大雨倾盆,但过一段时候,终究会逐渐停止,泪水也有流干的时刻。我懂,人生怎能尽如人意。与其劝我别哭,不如静静的在一旁陪我,你的相伴,我会心存感激。

以前阿牛有一首歌:哭,歌词很有意思。“再坚强的心偶尔也会脆弱,心会痛心也会感动”

喜怒哀乐,就会有眼泪的存在。不管是喜极而泣,或是伤心欲绝的泪水,人们都需要感情宣泄。

哭后,总会觉得舒服多了。尽管问题依旧,再怎么绝望,也不至于比强忍眼泪来得难受。

想哭就哭,多好。

歌名:哭                                    作曲,填词,歌手:陈庆祥

以前我看到朋友哭我很羡慕
可是我怎么逗我自己怎么弄我自己
我的眼泪都流不出

总觉得能够哭的朋友都很幸福
能够把满腔的无耐满腔的痛苦
让泪水带走

最苦是泪水在哽在心头流不出
就像要爱却不懂得怎么去爱
自己哭过后才明白
流过泪的眼睛将生命看得更清楚

只有真正懂得付出的人
才懂得何为哭为何哭
再坚强的心偶尔也会脆弱
心会痛心也会感动
只有曾经真心付出的人
才懂得何为哭为何哭
泪水要记得为真心保留
眼泪别白白的流

心情鸟语:哭不出来, 哎

Posted in 歌词仓库 | 3 Comments

一幅名画背后的世纪绝恋

http://qkzz.net/magazine/1005-6955/2009/06/3527589.htm

2004年5月5日,在伦敦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上,毕加索的代表作《手拿烟斗的男孩》以1.04亿美金的天价成交。这个价位创造了当时世界名画拍卖史的最高纪录,收藏界一片哗然,这幅名画的神秘收藏者立即成了世界媒体追踪的目标。

2004年11月20日,德国一位富商的辞世终于使得这位神秘收藏者浮出水面,直到这时,人们才惊奇地发现这幅名画背后有一个凄美无比的爱情传奇……

“拿烟斗的男孩”相恋邻家女

毕加索一生中有无数杰出的作品问世,其中《手拿烟斗的男孩》是他走过蓝色忧郁时期进入了粉红时期的代表作。这幅画在巴黎几经转手,最后被德国的犹太巨富格奥尔格先生收藏。格奥尔格家族以经营瓷器、钟表起家,19世纪初又涉及金融、股票和运输业,同时在莱茵河沿岸又拥有大量肥沃的土地。小斯帝夫·格奥尔格是这个家族的第四代单传,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精心栽培,才华过人。

格奥尔格先生有一个世交好友,名叫里查·霍夫曼,是一位来自美国的瓷器贸易商。他们两家在柏林斯冈艾弗德大街的住所紧挨在一起,霍夫曼先生的爱女贝蒂比斯帝夫小一岁,两人从小青梅竹马。

那时,斯帝夫一直把美丽又有些怯弱的美国女孩当做亲妹妹看待。从懂事以来,贝蒂一直以为她的兄长斯帝夫就是这幅《手拿烟斗的男孩》的模特,因为画中的少年与斯帝夫无论是相貌还是神态气质上太像了。直到贝蒂长到12岁才失望地得知,这画中少年与斯帝夫没有丝毫的关系。

每当贝蒂对哥哥有要求时,总会写一个小纸条贴在那幅画的背后。那时,斯帝夫最大的乐趣就是“检查”这幅画的背面,看看小贝蒂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请求。有一次,为了满足贝蒂想去维也纳欣赏音乐会的愿望,13岁的斯帝夫竟带着贝蒂坐了10个多小时的火车去了维也纳。结果,两个孩子在维也纳车站被格奥尔格先生派去的人“抓获”押回柏林,受到了父亲严厉的惩罚。

贝蒂所画的第一幅素描就是手拿父亲的烟斗站在这幅画前的斯帝夫。18岁时,贝蒂把自己的素描稿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了斯帝夫,斯帝夫第一次吻了他心仪的女孩。

1935年初,战争的乌云已经笼罩着德国,格奥尔格先生把家族的大量艺术藏品和财产转移到瑞士。同时他力劝好友早日带家属到美国避难。但由于斯帝夫的母亲不愿离开故土而错过了逃离德国的机会。

1937年1月,在柏林的犹太人被大批地送进了集中营。格奥尔格先生终于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决定用重金购买英国护照,全家以英国侨民的身份逃出德国。但是,格奥尔格先生在紧要关头却被人出卖了。最后,在霍夫曼的帮助下,只有斯帝夫一人以难民的身份获得了英国某家庭养子的资格。斯帝夫与贝蒂一家准备乘坐同一辆火车逃出德国,但是到了登车时才发现,斯帝夫的名字竟被调到了下一趟火车的旅客名单上。不管霍夫曼先生如何同军方交涉,斯帝夫还是没有被获准与贝蒂登上同一辆火车。无奈,霍夫曼先生决定先到伦敦等着斯帝夫。

一对少年情侣在车站洒泪告别,贝蒂哭泣不止。斯帝夫更是柔肠寸断,但是他还是坚强地安慰他的小妹妹。火车渐行渐远,斯帝夫把右手贴在了前胸,示意贝蒂无论发生什么,他的心都永远跟她在一起。

可是,第二辆火车却没有开出柏林。

回到美国后的霍夫曼一家在时刻关注着战局的变化,担心着好友一家的命运。战后,霍夫曼与女儿马上奔赴德国,开始了寻找格奥尔格一家的艰难旅程。父女俩几乎走遍了德国境内所有犹太人安置点,最后,他们在德国政府的公文中正式获知,格奥尔格家族中除了少数几个逃到非洲的零散成员外,其他成员无一逃脱魔掌。未能找到斯帝夫及其家人,也没有斯帝夫任何的消息,贝蒂带着一颗破碎的心离开了德国,并且发誓将永远不再踏入故土。

大使夫人泪沾传奇名画

1949年贝蒂嫁给了长她6岁的约克·格鲁尼,一个来自波士顿的优秀青年。1950年,她跟随新婚的丈夫,以美国驻英国大使夫人的身份来到了伦敦。再次回到欧洲,贝蒂感慨万千,她无法忘记自己曾经在伦敦火车站为了等待斯帝夫的到来,不吃不喝地站了几天几夜。深知妻子心事的丈夫告诉她一个消息,苏富比拍卖行正在举行拍卖,有许多犹太人为了筹备战后重整旗鼓的资金,正把家族祖传的艺术藏品奉出拍卖,贝蒂也许能在那里碰上格奥尔格家族的成员。贝蒂马上到了拍卖会现场,可是她并没有得到任何斯帝夫的消息。正当贝蒂准备回家的时候,她忽然惊异地听到了一幅画的名字:“毕加索《手拿烟斗的男孩》,曾经的所属人不详,是盟军从德国缴获的战利品,一万美金起价,所筹款额将交给‘世界犹太人基金会’。”贝蒂的泪水滚滚而下,她想都不想就举起了牌子:2.8万美金。就当时的世界名画拍卖来说,这个价位已经到了无人问津的高价了。贝蒂捧着画回到家中,一路上,她的眼泪没有断过,自己捧着的,正是那少年的心。

10年之内,贝蒂的三个孩子相继问世,她的人生开始变得充实而快乐。战争的阴影正一点一点地从她的心里驱散。她成了一个快乐的母亲,同时她活跃于美国上流社会的社交界,用自己和丈夫家族的声望来影响更多的美国人关心犹太人的命运和他们战后的重建事业。贝蒂自己亲自担任了“流亡美国犹太人委员会”的顾问。

1965年10月里的一天,正在花园中修剪花草的贝蒂看见仆人带着一位陌生客人到了自己的面前。贝蒂一下子就被他忧郁的气质和深邃的棕色眼睛吸引了。客人穿了一套考究的黑色西服,稳健又优雅。他缓缓地摘下了帽子,微微地向贝蒂鞠了一个躬,轻声地对贝蒂说道:“你好吗?我的小贝蒂。”贝蒂的脸顿时失去了血色,手中的花剪也掉到了地上。是斯帝夫,他还活着!那种称呼她的方式,始终是只属于他们两人之间的秘密。

他就是斯帝夫·格奥尔格。他还活着!28年了。在波兰的纳粹集中营里,他目睹了父亲死在纳粹的毒气室里,母亲死在了纳粹的机关枪下。由于斯帝夫当时染上了肺病,生命垂危,被美军送往波兰一家地方医院治疗,一年后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死神,并返回德国。斯帝夫用了两年时间同德国政府交涉,试图挽救家族在战争中失去的巨大财产。同时,他开始自学 经济 和 法律 ,以早日完成父母亲的遗愿。

1955年,他在《泰晤士报》上看到了美国驻英国大使夫妇为爱因斯坦举行追悼会的照片,他敏锐地从照片上感到大使夫人就是他的小贝蒂。他马上来到美国大使馆,求见大使夫人,但遭到了工作人员的拒绝。斯蒂夫不死心,想通过伦敦的朋友关系联系上大使夫妇,不巧第二天,德国有急事发生,他只好匆匆返回了柏林。两个月后,为了寻找贝蒂,斯帝夫再次来到伦敦。他失望地得知上任大使夫妇已于一个月前结束了任期。他从新大使那里听说了贝蒂的情况,知道她已经成为了母亲, 丈夫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绅士,斯帝夫心中既欢喜又怅然。他知道他们已经分别了近18年,虽然对于自己来说战争是永远无法愈合的创痛,但是对于贝蒂来说,也许她更想忘记那一段 历史 。

斯帝夫忍痛没有再去美国寻找贝蒂,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家族事业的振兴上来。他把父亲转移到瑞士的财产收了回来,同时开始在 金融 和建筑业寻求 发展。为了安慰父母的在天之灵,从50年代末开始,他联合其他与自己有同等遭遇的人们同德国政府交涉,以获得政府的战争赔偿。但是,诉讼之路漫长而坎坷,也就是在他几乎绝望之时,他从一个朋友那里听说了在美国有一对曾经做过英国大使的格鲁尼夫妇,正致力于帮助流亡美国的犹太人的重组事业。同时,那位朋友在闲聊中透露了格鲁尼夫人曾经收藏了一幅毕加索的名画《手拿烟斗的男孩》。

后来,他从一个朋友那里听说了格鲁尼夫人曾经收藏了一幅毕加索的名画《手拿烟斗的男孩》。可以想象斯帝夫在听说这个消息时内心的震撼!他万万没有想到,凝聚着自己所有珍贵的初恋记忆的那幅画竟然被贝蒂珍藏着。他再也忍不住了,第二天,他就办理了去美国的签证。

神秘遗嘱见证跨世纪传奇

当他开始走近贝蒂的时候,他的心几乎都要跳出来。斯帝夫觉得从客厅至花园的路漫长而艰辛,他几乎走了28年的时光。贝蒂挽着斯帝夫的手臂来到了书房,给他看那幅画。他在那幅画前站了许久,眼泪一直没有干过。最后,他习惯性地走到那幅画前,试图翻看那幅画的背面。最后他们都笑了。

他见到了格鲁尼先生,两个男人只迟疑了一秒钟,就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格鲁尼先生对斯帝夫说的第一句话是:“那是一场可耻的战争,是人类的耻辱。”而斯帝夫对格鲁尼所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从懂事起就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贝蒂一生幸福,而你做到了,我也许没有资格说这句话,但是我很想说谢谢你。”

第二天,斯帝夫不顾格鲁尼和贝蒂的挽留,执意要早日返回柏林。临行前,贝蒂坚持把那幅画还给斯帝夫,斯帝夫说道:“你有两个理由必须拥有这幅画:一是你替我的父母保全了这幅画,使它避免落入他人手中,他们在天之灵一定非常欣慰;二是这幅画在你的手里,至少是我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

在随后的岁月里,格鲁尼夫妇不遗余力地呼吁美国各大媒体关注战后对犹太受害者赔偿等 问题。从70年代起,《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 时代周刊》等著名媒体纷纷开始大幅报道这方面新闻,为斯帝夫取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不久,德国莱茵河沿岸开始修建大坝,政府同斯帝夫交涉过后,开始批量购买他的土地。

斯帝夫回到了柏林,继续着他家族的事业。直到快50岁的时候,他才娶了奥地利姑娘爱得嘉为妻,并生下了四个孩子。战后几十年的时间里,斯帝夫使家族的财产翻了几番。80年代中期,斯帝夫隐居在家族的古堡中,深居简出。

1996年,格鲁尼先生辞世。2年后,贝蒂的健康严重恶化,她再次致电斯帝夫,希望他能够在她还活着的时候收回他家族的画。斯帝夫坚持并亲自到美国看望了贝蒂,说服她打消了这个想法。由此,贝蒂留下遗嘱:如果在她死后,斯帝夫先生依旧拒绝接受这幅画,那么她的儿子们可以将这幅画拍卖。拍卖收入三分之一留给她的子女,三分之一捐给世界残疾儿童基金会,三分之一捐给以斯帝夫·格奥尔格先生命名的任何慈善机构。

2003年底,贝蒂辞世一年半后她的后人决定拍卖此画。2004年4月,在伦敦的苏富比拍卖会上,《手拿烟斗的男孩》以1.04亿美元的天价成交。由于此画打破了14年前凡·高名画7800万美金的记录,创造了奇迹,这位神秘的收藏者一直成了世人关注的对象。但是,面对诸多媒体的探访,收藏者却长久地缄默着。直到2004年11月斯帝夫辞世——斯帝夫的后人奉他的遗嘱将一封有斯帝夫亲笔签名的信转给贝蒂的后人时,真相才终于大白——那神秘的购买者正是斯帝夫本人。据说,这幅画一直陪伴他走到生命的尽头,他是凝视着这幅画,走向人生的尽头……


读后感:

很少会看到令我感动的故事,这算是例外。在网上找心理学的资料,却发现偶然这篇如同电影版的故事。 战乱年代的事故,似乎比较轰轰烈烈而深刻?这样的结局,何尝不圆满,只可惜两个人成全不了他们刻骨铭心的爱情,而有些遗憾。贝蒂是个命好的女人,无论跟哪个,都是好事。我更欣赏的是,格鲁尼先生告知贝蒂拍卖名画的善解人意,斯帝夫对格鲁尼的感激不尽。看到心爱的青梅竹马幸福美满,换成是我,也心满意足了。感觉上,这两人内心深处,都是真心诚意爱着对方,就算彼此有了很好的另一半,恐怕也有似有似无的感情线,牵引着。。。用天价拍卖价钱来见证他们的不了情。临终前,斯帝夫看着那幅画,心里想的是什么?

不过,如果同样的事情,是发生在离婚泛滥的现代,故事会不会不一样?

心情鸟语: 这辈子无缘,也只好希望真的有前世今生,下辈子再续前缘。。。

Posted in 文书精选 | 3 Comments

七号琴室(1)-糖果

“Ms. XX, I want to give you something… "

在我的七号琴室,一大早,五岁的小女孩Evangeline,在上她的钢琴课前,放下书包,拿出书本。一如平时,用那种平淡的语气跟我说,要给我不懂什么咚咚。。。。给我什么呢?纳闷中。

伸出小手,递给我的是。。。一粒彩色包裹的薄荷口味糖果,很常见的那种。

第一次碰到钢琴课的学生给我东西,竟然是糖果。有点哭笑不得,应该是我请她吃糖果才对。突然之间,我觉得自己像是个小女孩,拿后就说谢谢咯。 到了下午,我就忍不住吃掉了,味道还不错。

以前在学校任职时,倒是有个学生给我一个她父亲从韩国买回来的精致锁匙圈,被我收在盒子内。人家送礼,我通常都是舍不得用。

话说Evangeline, 我教了她两个月,她跟其他同龄的小孩相比之下,似乎没有什么音乐细胞,分不清高音和低音符的差别。没关系,我有的就是耐心,或许还没有开窍。

今早,她弹钢琴到一半,又从口袋内,拿出棒棒糖,给我。。。

我说了谢谢,忍不住问她:“你不喜欢吃糖果吗?”
“不喜欢这个可乐口味。”

原来真是空欢喜一场,不要的糖果才给老师呀。有点不甘心,继续追问:“那么,你上次给我的糖果,也是你不喜欢的咯?”小妹妹摇头说,上次那个糖果,家里买了不少,是她喜欢的口味。哦,心里比较凉快些,是我这个大人多心了!

心情鸟语:文静的小妹妹,你要加油呀!

Posted in 生活点滴 | 1 Comment